這窺基師《唯識頌》注解講到這個故事。麼這個故事們以解,就娑婆羅國王剛開始起個邪惡作,之間,所以說,這個惡沒消滅,真打仗,來肯定到惡,能再受刀油鍋果報。但這個惡能夠破壞以後,證得初果。說這個命之間呢?
關鍵點就惡起時候,這個惡麼破壞?——就憶力。當然們剛開始先接觸染污環境,這個很,持戒,持戒就先遠離惡因緣,麼進步就修止觀,定這些佛法理,來疏導惡,來消滅惡。惡消滅時候,命就會變化:
所以命由識所主導。問題這個識抗拒惡法力量——這就個關鍵點!
們能夠說起惡,這到,凡夫起惡?所以印師說凡夫之定會起惡,能夠:常覺照随妄轉。當然這個常覺照就憶寶,或者佛、或者法、或者僧,用憶力來轉變作。
好,麼們回到講義第面。第面講到第識所個:觸、作、受、、,或者:作、觸、受、、。兩種差别。第段,相應唯捨受,麼叫捨受?
、雲“唯捨受”者。“受”種,謂苦樂捨。今第識相極,能分别苦樂,故唯與捨受相應也。
第識能夠把業力轉成果報,麼當然把業力轉成果報以後會把執受,執受時候用麼受?産麼受呢?隻捨受,第識變現刀油鍋,也苦樂。第識變現樂果報,也苦樂,完全沒任何苦樂受,完全隻捨受,像識粗樂受跟苦受,這個講到個果報受用況。
(請)
第集《唯識頌直解》
、雲“無覆無記”者。性種,能為此世世順益,名為善性;能為此世世違損,名善性,亦名惡性;于善善損益義記别,名為無記。就無記性,復分為,若與染污相應名為覆無記;若無染污,其性淨,名為無覆無記,今第識善惡所招苦樂之果,體非善惡;又與根随煩惱相應,故無覆無記也。
這個方講性門,第識起别時候,面講果報受用,這講因造作。第識所緣境界根器界種子時候,造善或者造惡?完全無記,而且無記當無覆無記,第識們後面會講到,第能變講第識,第識也無記,但覆無記,覆兩層:
第個、覆蓋義:覆蓋空真如理,就說會産執,雖然無記,但會執着個,覆蓋真如理。
第個、障礙義:障礙修學聖,持戒修定修慧,會排斥,叫覆。這個覆覆蓋義跟障礙義。
第識完全沒覆蓋,也排斥。第識造善,也參與,也沒見,第識造惡也沒這個見,也障礙,也幫助,就這樣子,完全無覆無記。
們衆本性,父母未之本性善惡?國這些聖賢很辯論,國聖賢兩,孟子主張性善,旬子主張性惡。孟子說,之初性本善,說本性善良,邪惡後來才。麼?孟子說,到個孩子掉到溝裡面,個時候并沒跟利害關系,第個就起慈,見本性善,個時候個最初第而已。旬子否定,說之初性本惡,麼?其實說,般造惡很容易,因為放逸很簡單,個修善很困難,斷惟業果理,勉勉強強造善,所以造惡很容易造善很困難,見本性惡。
們佛弟子對本性麼法?
從唯識角度,之初性本無記。
非善非惡,因為無記,所以還以造善,也以造惡。過這個方本性們講唯識性,從作用、從相用來說,如果回歸到本性,當然清淨,善也得,惡也得,無記也得。就說從們識相用來說,當們把命回歸到最初圓點時候,回到阿賴耶識時候,無記。麼這個善惡都後來熏習所累積種功能。所謂無覆無記,這個,這講到第識本性。第段,觸等亦如,觸等指徧所,也樣。們把順順,這個方很容易解,
、雲“觸等亦如”者。謂“觸”等個所,亦如第識,惟無覆無記性攝,亦屬異熟。所緣相亦也。
當然這個所跟着王,徧,跟第識活動,第識善,徧全部善。第識惡,徧全惡,但徧如果跟第識話,麼完全無記,所以所善惡跟着王決定,所以觸等亦如,亦如第識也無記,也。
、雲“恒轉如瀑流”者。“恒”謂此識無始以來,類相續,常無間斷。“轉”謂此識無始以來,滅,後變異。恒則非斷,轉則非常,非斷非常,因果法爾。望名果,望後名因,喻如暴流,長時相續而非斷常也。
這段把第識漏位個因果相續個總結。好,這段們補充講表,附表第:
麼們研究第識到這個方等于個總結,個收尾。第識漏位,《成唯識論》個收尾說,因果法喻門,因果當然個規則,因果法就個規則,這個規則很難解,所以講個譬喻,以譬喻來成就門,這個門就通達命真相。們從譬喻解因果真理,這叫門。這當《成唯識論》提個問答:
問曰:阿賴耶識,為斷?為常?
阿賴耶識個衆所依止根本,到底斷滅或者常呢?凡夫都對,認為斷就常。
答曰:非斷非常,以“恒”、“轉”故。
第段總答、總說。第識相貌非斷非常,為麼?因為恒跟轉兩種功能,這個恒指世俗谛,所表現相狀世俗谛——因果絲毫爽。這個轉發第識勝義谛——空法空真理。所以們從恒跟轉角度,就能夠解第識相貌,也就能夠解到命相貌。這段個總标,們别示:
Copyright © Fantitxt小說 All rights reserved.新筆趣閣網站地圖